一、
小紅書的搜索邏輯正在發生一些變化
上周我們在幫合作商家瞭解競品的時候,突然發現小紅書的搜索邏輯發生了一些變化,在之前,當你在搜尋網頁搜索一個詞的時候,出現的關鍵字關聯筆記數是精確的,但現在的同樣的詞關聯筆記數則要更多,因為搜索邏輯從精准搜索變成了模糊搜索,類似于電商平臺的搜索邏輯
舉個例子,當我們搜索某某品牌調理型益生菌的時候,出現的關聯筆記數量,其實是「某某品牌調理型」+「調理型益生菌」+「某某品牌益生菌」+「...」...等聯想詞總和的關聯筆記
從精確搜索到模糊搜索,我猜想原因有可能是要從關鍵字收錄逐步過渡到AI演算法理解收錄,也就是說這篇筆記會被什麼詞收錄,成為哪個詞的關聯筆記,不再是筆記中加了哪些關鍵字決定,而是AI演算法怎樣理解這篇筆記,只要這篇筆記是跟某個關鍵字相關,哪怕筆記中沒有提及該關鍵字,也會被收錄進來
這種變化,對商家來說,是好事,以前要考慮哪篇筆記為了收錄進哪個詞一定要加幾遍這個詞,現在就不需要了,只需要選題跟這個詞就關即可,更人性,更合理
二、
偶然間小紅書刷到一個帖子
一位元小紅書使用者在實體店試了衣服但最後沒有買,被店員罵「沒錢就別試衣服」,實在氣不過,在小紅書發長文吐槽,現在有近五千點贊,評論過千,可謂是群情激憤了
最主要是這位用戶發帖時@了店鋪的小紅書官方帳號,我點進主頁一看,筆記評論區全都是在吐槽這件事,徹底發酵成輿情。就是因為這一件事,這個品牌短期內在小紅書的投放結果全部打水漂
在小紅書發帖太容易了,一張圖片,一段文案,輿情發聲門檻極低。而且小紅書又是消費決策的最後一站,輿情的影響極大。所以,所有的商家必須意識到,在這樣一個資訊傳播飛快的時代,品牌所有的相關人,尤其是直接對客的工作人員,都應該謹言慎行,要有風險管理的意識,店員應提高自身素質,店鋪也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和篩選
輿情管理要從預防開始
三、
昨天有一個諮詢陪跑合作的商家跟我說:報備已經做了,聚光也投了,該報的活動也都報了,就是效果不好,感覺小紅書對我們來說沒什麼機會點
我說:打住!你說的“做了”,跟我能做的,不是一回事。你講的每一個動作都至少存在三個以上的結構性機會點,分別是... ...
所以,不是做了就代表驗證效果了,要有耐心,要持續歸因,現在讓我去操盤其他的品牌,也不能做到立馬就提升效果,我也需要花一些時間找到問題,解決問題,只不過我和大家相比,走過更多完整過程,發現和解決過更多問題。如果有一天你的品牌和我達成了合作,你就會發現,我沒有什麼“一招鮮”和“武林絕學”,只會幫你搭建一套超級精細化的運營策略,逐漸解決更多問題,看著自己的效果一點點變好。那個時候你就會明白,不是做了就代表驗證效果了
四、
我下午的朋友圈引來了非常多的提問和關注,我總結一下大家想瞭解的問題:同樣是做,你們是怎麼做到更精細的?
這裡統一回答,差別就在於內容資產和人群資產的深耕細作上
首先是內容資產。大多數的商家是沒有建立起內容資產化管理的,僅僅只是審核後的發佈,很難或者只能被很低效的複用和延展,內容資產化的標誌就是內容可管理、可沉澱、可複用,我們會幫助合作商家精細化拆解內容,把相似內容歸類,按照類別管理,每篇筆記按照資訊要素,制定內容標籤,方便查找,最後制定梳理內容的反覆運算流程,提高內容複用率,內容資產化可以大大提升內容反覆運算和複用效率。永遠不要忘了,內容是服務於傳播的,我們是用內容來置換曝光,好的內容可以置換到更多的曝光,好內容的複用效率和反覆運算效率非常之重要
其次是人群資產。說實話,我覺得小紅書上99%的商家對於人群資產的梳理上都不夠精細化。要知道,一個用戶被轉化的過程就是從A1到A5流轉的過程,很多的品牌在小紅書投不出效果就是因為品牌壓根就沒有多少A3人群,導致沒有轉化結果,種草種草,種夠了草才能夠割草,想在小紅書拿結果,就必須重視全域經營,小紅書是除了抖音以外,唯二的可以從A1到A5全域經營的平臺,所以,客觀理性的看待品牌的人群資產,從A1到A5的對應層級人群數量,深耕細作,逐步遞進流轉,轉化就會自然發生
所以,大家發現了嗎,我們是非常理性客觀的看待品牌生意,達人只是媒介,內容只是資訊,人群只是流轉的過程。品牌生意從來都不是玄學,你拿玄學的心態做品牌,那出多少結果自然也只能是玄學嘍
五、
養號這種“玄學”被傳的越來越邪乎
先連續登錄超過7天,每天刷多少條筆記,才能去發佈,這種東西竟然真的有人信
其實所謂的“養號動作”都只是用戶行為,創作者和用戶是兩個體系,你作為使用者刷了很多的筆記並不能為你的帳號帶來更穩定的流量,帳號的流量只受到一個因素影響:內容品質,內容品質的本質是基於對受眾的需求洞察,你要知道你想要觸達的受眾他們的需求是什麼?想看到什麼樣的內容?你的每一條筆記要盡可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,誰把需求洞察的越清楚,誰的帳號流量就越好,而不是誰養號養的好
六、
近期流量波動大?數據差?因為CTO離職?因為推流機制變化?
首先,近期自然流量流動大確實是真的,客觀存在,但絕不是因為CTO離職或者推流機制變化,根本原因是因為雙十一,雙十一大促週期內,商業流量採買的需求激增,大盤流量就這麼多,此消彼長,商業流量自然會壓縮自然流量的空間,原本能刷到你筆記的使用者,可能因為某個使用者標籤,被商業筆記先觸達了,導致你的筆記沒有得到正常展現
這個現象非常普遍,幾乎每個平臺都會出現這種情況,現階段也存在這種情況,沒有什麼太好的解決方式,潛心做優質內容,默默等待大促週期過去,流量水準會逐漸恢復
七、
KOS是人感行銷的“最佳角色”
小紅書人感行銷變得越來越重要,消費者更願意與人“連結”,而不是冰冷的產品
小紅書近兩年給到品牌的人感化行銷的建議是:主理人,主理人品牌相較于傳統品牌,可以更好傳達品牌理念,以主理人視角與消費者共情。人本身就自帶情緒價值,自然而然能為產品和品牌賦予感性的弧光。人是可交流的,人和人之間的互動,始終超越任何內容和品牌對人的單向輸出,相較于單向表達傳統品牌,主理人品牌更容易打動小紅書用戶
但是呢,不是所有品牌都具備做“主理人”角色的能力,尤其是大牌美妝和奢品品牌,品牌故事久遠,架構較為龐大,很難找到一個代表性人物來做主理人內容。KOS則是更接地氣的替代性角色,KOS能夠承接品牌專業號和KOL的種草內容後續轉化,三者也可以互為補充
而且KOS內容本身就很接近小紅書原生內容,非常符合買手邏輯,且內容成本低,內容豐富度高,使用者信賴度強,可投廣告,可以形成品牌自己的博主庫
公域可獲客,私域可轉化,KOS對於品牌來說,不僅僅是人感行銷”+“承上啟下”的“最佳角色”,也是品牌行銷的萬能解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