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如何去理解今天的VI應該是什麼?它的內核到底是什麼?屬於這個時代的新VIS應該表現什麼?設計人應該怎麼升級.....
【行若導言】我們如何去理解今天的VI應該是什麼?它的內核到底是什麼?屬於這個時代的新VIS應該表現什麼?設計人應該怎麼升級.....
VI這個詞對於做設計的,做市場的,做行銷的,或者說,對於絕大部分做企業的,基本沒有不知道的。但,很不幸,你們原來認知中的VI,已經悄然變身。
傳統中設計人認知中的VI,今天看來,我只能把它稱為“LOGO ATTACH“(商標貼附系統)。在中國設計史、中國行銷史,從一個舶來品到成為當今企業通識,VI基本已經完成歷史使命。它的作用依然存在,也是企業依然不可缺失的重要工具,但關注度早已大不如前。為什麼?時代變了,需求變了。
這個時代依然需要VIS,但它不再是原來的樣子。
傳統認知上的VI設計,具體展現就是一套清單,分為基礎系統和應用系統。作為CIS(企業識別系統)中的一個分項,字面意思就是視覺識別系統。數十年來,每一個設計機構,設計人就是按照這套清單來完成整個設計服務。這套清單,每個企業都有不同,但大體上差別不大,算是一個設計標品專案。
曾經的VI為企業發展和品牌塑造立下汗馬功勞。因為當時西方發達商業社會,打造企業競爭力有多種工具,可謂百家爭鳴。比如麥卡錫提出的“4P”、奧美的“品牌管家”、波士頓公司的“產品矩陣”、特勞特的“定位”、科特勒提出的IMC(整合傳播).......沒有絕對完美的工具,只有各有側重。如果說行銷大師們提出的那些解決方案有側重管理的、有側重傳播的、有側重產品的,五花八門。無疑,CIS工具是側重形象的,其中VIS是形象的具體表現。所以VIS本質打的是顏值共情牌。
任何事情都在發展,有沒有想過,如今的VI應該什麼樣?設計機構們仔細想像,你們有多少年沒真正意義上更換過VI設計清單了。前段時間。我收到一個客戶拿來的VI清單,居然裡面連傳真設計都有,拜託,這時代還有傳真嗎?大清早亡了,好麼!
如果把VI僅僅理解成一套清單,以logo為中心,把它應用在各種場合和物料。那麼,這樣的VI。已經不再是市場需要的東西了。因為,VIS如果是以形象塑造品牌的話,那麼今天消費者需要的形象不是logo貼附,企業需要的不是簡單黏貼複製的LOGO應用。真正的VIS,本質不是一個LOGO應用系統,而是“大視覺”體系。這才是當今社會對VIS提出的最新要求。
所以我今天來說一下,我們如何去理解今天的VI應該是什麼?它的內核到底是什麼?屬於這個時代的新VIS應該表現什麼?設計人應該怎麼升級......
一、大視覺
VIS的V是“Visual”,是視覺。所以VIS根本的表現形態就是各類與視覺相關的設計系統。於是,在早年的VIS中就呈現為以LOGO為核心視覺元素的各類應用,並固化至今。結合CIS板塊裡的其他2項:MI(理念識別)和BI(行為識別),包裝成為完整的企業形象系統。但隨著實際操作中,很多人發現視覺才是最直觀影響消費者的因素,於是,VIS被強化,逐漸站在前臺,化身為企業形象設計的代言工具。
這裡插一句,VI本身是獨立的,不僅僅CIS裡可以用到,PIS(產品形象系統)裡也可以包含VIS。只是相較於企業,產品層面的VIS內容會區別很多,它更聚焦,更貼合產品需求。但本質上,兩個VI都是通過視覺設計去強化品牌,通過塑造形象形成消費者觀感,影響消費決策。
回到正題,既然它是視覺系統,拋開過往的專案清單,今天的視覺應該包含什麼?表現什麼?達成什麼?畢竟,時代不同了,比如,以前很少說IP、不提網路設計、不提電子商務、更沒有短視頻.......但今天這些都成為了企業形象的標配。
可見,我們不是要去界定新VIS應該表現些什麼,而應從更高的視角去解構,即強調視覺價值。這裡,我不妨把這個價值呈現概念稱為“大視覺”。
“顏值即正義”流行的今天,本質就是形象好壞決定了市場是不是給你更多機會。品牌的價值通過受眾看到的任何感受而被打分,或接納,或無視,或鄙夷......對於消費者來說,呈現在他視覺裡的任何東西,我們都可以把它稱為VI系統。於是這樣一來,我們需要把VI系統的內容清單進行擴散,重新整合。
“大視覺”就是經過重新整編後視覺認知系統,不僅僅是平面的,更是多維度的。新VIS架構下的品牌形象應該“聲色犬馬”,讓受眾“見色起意”,最終“為顏值買單”。
二、視覺風格
“大視覺”概念下的VIS從原來的領域有序擴散,尤其需要涵蓋受眾更容易看到的新興戰場。VI的效力符合品牌本質,即心智佔領。品牌的構建是一套複雜的系統,目的為了在受眾腦海裡定格一種認知,從而能夠優先選擇,降低購買決策成本。同樣,VI作為構建品牌形象化的一個工具,也需要建立一種認知路徑,它是感性層面的一種觀照,既有具象的畫面,也有抽象的聯想。
之所以有抽象的聯想,在於視覺語言具有暗示、引導、提示、象徵等功能。受眾的任何感受,通過視覺層面的全方位的接觸,會形成感性認知,草蛇灰線,留下印跡,最終通過重複、一致的資訊刺激,實現識別度,獲得記憶。而不同品牌的不同視覺力,通過調性、色彩、圖形特徵、符號化、動態演繹等方式,形成各自不同的識別感知,於是,品牌自然也就“千牌千面”。比如:沙宣固定的紅黑色+髮型師元素+高反差畫面風格,花西子的新國朝風格+精細攝影+專屬墨綠;喜茶的等線體中英文應用+黑白硬邊圖形應用+灰度空間風格等。
由此可見,如果只是機械地延續過往做法,對於VI設計的應用手段僅僅是LOGO的黏貼複製,是不可能打造出真正具有感知力的品牌形象的。若VI設計只剩下把一個logo貼在帽子上,貼在名片上(現在貌似大家也不需要名片了)、貼在包裝上、貼在宣傳冊上、貼在網站上,貼在視頻片尾.....真這麼簡單的話,那還需要VI設計嗎?豈不是一個logo設計就解決問題了
我們要回到VI設計的本質——消費者視覺觀感,那些全方位視覺入侵形成的觀感。比如說VI裡有標準色制定,以前我們都要企業做一個選擇,有一套標準的企業色,然後把這套顏色運用在你所有的產品宣傳當中。如歷史上很多經典的配色:蒂芙尼蘭、可口可樂紅、星巴克綠、愛馬仕橙......都是經典範式,今天也如此。但我們新零售裡色彩的應用,如喜茶、奈雪、麵包工坊之類,不同的品牌,色彩風格卻幾乎一致:灰度為主,極度性冷淡,極度簡約。按照原來VI設計目的,這有何識別性可言?我們會說:品牌沒有一套標準色。
事實真是這樣麼?恰恰相反,這些VI是符合當今年輕人視覺偏好的。品牌識別的基因是多維度的,並不僅僅依靠色彩構建,需要繼續疊加其他設計要素來形成自己的風格。識別的核心是風格,而不是孤立的一個個元素。而“風格”最符合認知的感性特徵。也正因為“風格”很“虛”,才使得今天我們對VI設計提出了更綜合的要求。
由此我們可以把它再擴散。以前VI體系可以清單套路,那是因為中國市場還不夠成熟,但歷經30年的發展,VI怎麼可能沒有變化?單說價格,某些威客網報價幾百幾千都有人做。先不談品質、不談效果,就這個價格,你很難和小米花費百萬找原研哉改良一個LOGO聯繫在一起。差別在哪裡?行銷力!消費者能感知得到的也正在此。小米形象(我只說形象)的成功也絕不僅僅依靠一個LOGO,而是消費者對米家生態的整體品牌感知,你看看終端店的一切就知道了。
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專屬設計和套路設計服務的結果,初始很難看出效果,讓企業方從開始就認識到這種差別其實也挺難,但商業成功本質就是“認清真相,製造假像”,當大家都以為一套廉價VI套路就足夠的時候,你能堅持長期主義,堅持真正的“大視覺”戰略,就一定跑贏對手。
三、視覺融合
大家都愛談“定位”,定位是解決一個產品/品牌在市場的一個位置。他講究品牌/產品佔領消費者心智,VI也一樣,通過整套視覺系統的綜合形像力,由靜至動,由點及面,由表及裡來影響認知。
瑞幸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神奇的品牌形象建立過程。期間經歷過財務造假,股市退市等醜聞低谷。但僅談品牌構建層面,該品牌從誕生之初,採用的形象構建方式卻是教科書級的VI戰略實施。而今,非但沒有偃旗息鼓,這抹藍、這只長角鹿反而轉變了風評,慢慢站穩腳跟,其正確有效的品牌形象管理功不可沒。
通過緊跟時代的視覺表現介質,從而對這個產品/品牌產生與其他同類產品不一樣的觀感,並且能從中感受到,如說瑞幸咖啡表達的情緒(輕鬆)、檔次(大眾)、態度(便宜而便利)、品質(性價比適合)、逼格(文青大牌代言)。你能記憶的不只是藍色的長角鹿LOGO,而是感性地覺得對標星巴克的話,這個品牌更接地氣,產品力也匹配這個價位,關鍵是哪哪都有,打折送券這一系列行銷手段更使之保持品牌調性一致。
而最重要的是:的確很便宜,但品牌形象一點不LOW。定位和視覺從內到外匹配,協同作戰,這就是"大視覺"指導下VI綜合呈現。
瑞幸有傳統意義上的VIS手冊、SIS手冊,但這些規範設計僅僅停留在手冊是沒有意義的。它需要融合更多介質,更多元的表現:APP介面、H5推送、公眾號推文風格,配圖原則、終端廣告、聯名風格邊界設定、短視頻風格......乃至每一版本的物料更新升級,都不是機械地對VIS規範的應用,必須融入對品牌文化更深的解讀、有邊界感的衍生,而這一切,也是“大視覺”的難度所在。
結合AE,結合PR,結合touchDesigner、結合各種工具,哪怕使用剪映,乃至借助ChartGPT,都可以呈現出更豐富的視覺形式,從而豐富傳播表現力,通過常年累積,消費者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企業的設計力。比如說農夫山泉這十年來的設計,從最早的山泉水開始,逐步高端化,但它保留了基礎款,並推出各種飲料。從東方樹葉、玻璃瓶裝水到茶派等,設計都具國際水準並獲獎。它僅僅是依靠一個logo麼?不是的。logo只是一個法律的身份,大家記住的是農夫山泉三個字,同時能夠在貨架上、便利店看到農夫山泉的每一款包裝都極盡設計感和原創力。認知於是被傳導和固化,農夫山泉通過PIS中的VI,對產品品牌視覺整體具有高度統治力,這才是“大視覺”下的VI應用。
沒有一個消費者會拒絕一個看上去很有品質感,並感覺高於同行審美的產品,關鍵還定價合適,所謂“不明覺厲”,時間久了,自然認可。
四、改良方向
那麼,“大視覺”下的新VI,需要怎麼做才達標呢?
原來兩大系統裡面,基礎系統咱就不說了,但必須增加以下:1、IP設計;2、品牌動態表現規範,3、KV插畫;4、加強對輔助圖形設計的重視。
前三項在以前基本沒有或幾乎不強調。但如今畢竟是短視頻和多媒體盛行的時代,網路GIF動畫、flash、表情包等成為網路應用的標配,於是我們需要增加動態設計規範,這也符合當今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的喜好。
對於Logo應用,不僅僅需要保持重複應用,更應調整為多元表現應用,伴隨logo所產生的任何產品、任何載體所呈現的多種形式。如品牌進行直播,呈現出來的視覺形態,包含背景、人員穿著、提示板、價格板等,都應該圍繞品牌調性。調性這個詞雖然很虛,卻是各元素長期應用形成的感知。
很多人以為“務虛”沒有價值。恰恰相反,VI是虛和實的結合體,設計是實的,但是設計背後所要傳達的東西其實是虛的,目的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一種感覺:這個產品,呃,有點印象,好像不差。這個印象可能是積極向上的,或者說追求卓越的,或者僅僅是“它挺懂我”、"它挺合眼"......
另外,視覺還需要傳達品質感。表現品質感有2條路徑:1、細節,2、原創。
比如說表現產品採用商業攝影,精細的、纖毫畢現的產品照能夠吸引消費者。但是今天可能這樣還不夠,照片僅僅表現了產品,但無法高於產品。大視覺下的品牌塑造需要包含更多要素,如品牌態度、品牌文化等。甚至品牌的做法本身就體現態度。所以今天你們會發現很多設計傾向于採用原畫設計、插畫設計。
為什麼需要這樣做?一方面是版權因素,現在版權意識提升了,侵權損失不小,對於品牌來講得不償失。另一方面,原創設計表現力更多元,能更豐滿的去表現品牌內核。關鍵在於原創具有識別性,具有壁壘。每一張原創作品的應用都可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品牌文化內容,因為原創,所以不同;因為不同,所以值錢。這些細節,初始可能看不出價值,但長年累月就呈現不同結果了。
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做視覺系統,我們一定將原創系統包含在內。原來只有LOGO原創,這依然要保持。但更重要的是視覺表現的多元和深化。一個好的三維IP形象,一幅好的插畫、一個好的動態圖都將成為重要的視覺要素。
五、沒有VI的VIS
VI重不重要,非常重要!以前如此,今天依然。區別在於如今更多新名詞新提法出現了,很多企業被所謂新理論迷了眼,忘記了何謂“長期價值”,流量至上是當今最大的悲哀,追求短期效益拖垮企業。而經典一直在那裡,需要的僅僅是與時俱進的升級調整,內核不會改變。也許有人會說:”有些品牌沒有VI系統,連廣告都不打,比如特斯拉......"
呃......特斯拉真的沒有VI嗎?它的VI從初始就融入它整個營運中了。不做廣告就是它最大的廣告,馬斯克就是最大的IP,SPACE-X火箭技術就是它最大的背書。沒有人會認為一個連火箭都能搞定的老大會搞不好一輛車?
他不是去規範VI,它是去創造VI系統的標準。比如原來賣車必然4S店。從特斯拉開始。他的銷售管道就是展示店,必須開在核心地段商場裡的那種。之前有誰賣車會賣到ShoppingMall裡面去?從特斯拉開始,蔚小理們這麼學了,電動車的展廳既是展廳,也是售車部,沒有4S店,APP下單提車。這個終端直接呈現在消費者面前,集齊了品牌視覺的所有元素,動靜結合,O2O打通、線上線下風格一致,充分體現品牌文化和態度,這是不是創新VIS表現?
所以,好的VI潤物細無聲,能結合當今市場消費群體的變化,不斷的去調整自己的表現形式。這套“大視覺”概念下創作的VI早就脫離了單純的平面視覺體系,而是全方位的心智佔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