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2019011513091216-480x300

 

周鴻禕曾表達過一個觀點。他說,一個好的創業項目應滿足剛需、痛點、高頻這三點。不得不說,闡述的非常精煉和到位。

放眼望去,不難發現,那些增長速度令人咋舌的超級獨角獸,幾乎都有一個甚至多個剛需、痛點且高頻的強勁產品引擎,引領著公司的估值一路高歌猛進。

創投圈和創業圈更是對此觀點堅信不疑。創業者們絞盡腦汁,使盡渾身解數,想迫切找到一個剛需市場切入;而投資人則削尖了腦袋,一門心思的爭搶那些符合成功要求的創業公司,生怕被別人截了胡。

然而,真實情況是,這群執著的投資人和創業者,他們最終不僅沒有投身到這些剛需高頻的專案中去,反而是在一些弱需求、癢點、甚至低頻的市場機會上頻繁下注。

這是為什麼?

(一)剛需無處可尋

改革開放後高速發展的中國,見證了數以億計企業的崛起。商業是最好的慈善,伴隨著一批又一批企業的沉浮,中國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,也都基本得到了滿足。因此,想在當今的中國找到一個還未被滿足的剛需市場,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。

其實,所謂的剛需、痛點、高頻,更多是對成功產品的事後總結,而不是產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。要知道,剛需高頻應用的典範——滴滴出行,其在創業早期也遠遠稱不上剛需產品。

還記得當年的網約車大戰嗎?老百姓們之所以願意嘗試,不是因為滴滴滿足了他們的某個剛需,或者解決了某個痛點,而僅僅是因為補貼導致的價格足夠低。

创业要找“刚需、痛点、高频”?原来我们竟被骗了这么多年!

那後來滴滴是怎麼變成我們口中的剛需品呢?

這是因為通過大量的補貼,用戶乘坐網約車的消費習慣已被逐漸建立起來。這時,當我們再去談論起一個已經成為習慣的產品時,當然就更容易把它當成剛需了。

總之,成功屬性並不是產品天生就有的,而往往是被創業者和資本構建出來的。這就像一個嬰兒剛出生,你根本無從判斷他長大後所取得的成就,而只能通過後天的培養,讓他在未來更加接近成功,僅此而已。

一句話總結:當今時代,剛需已無法被發現,只能被構建。

(二)構建剛需

如今,在任何一個領域開展創業活動,弱需求都是主流。你所創造的產品,消費者的需求不旺盛,熱情也不高,這是非常正常的市場反應。

然而,消費者現在對你沒興趣,並不代表以後也不感興趣。可以不誇張的講,只要產品不是在解決一個純粹的偽需求,我們都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舉措來構建它的。

那麼, 順應上文的邏輯,我們該如何讓弱需求成長為消費者的剛需呢?

對此,我們首先要深刻理解需求的剛性。消費者需求的剛性程度,可大致由兩個維度決定,即強度和頻次。

用一個公式表示,即需求剛性=強度*頻次。

Ps:這裡首先要解釋剛性強度的區別。這兩者看起來特別容易混淆。強度表示在某一次,或某一場景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程度,比如裝修的需求,一般只出現在買完房子後的一段時間;而剛性則更加強調對某一產品長期性的需求程度。比如,健身者對肌肉蛋白粉的需求就是長期的。)

強度頻次共同決定了需求的剛性。

強度高,頻次低的需求。最典型的要屬裝修了,人們購買裝修產品或服務的頻次是非常低的(一輩子也就那麼一兩次),而在特定的場景和時間段,他們對裝修的需求強度又特別高。但即便如此,根據剛性=強度*頻次,不難看出,因為頻次太低,消費者對裝修的需求剛性(所謂長期性的需求強度)依然是很有限的。

相反,很多需求的強度並不高,但頻次極高。比如找不到停車位、早上不能按時起床、中午吃飯需要排長隊等等,這樣的小痛苦每天都在客戶生命中發生著。痛苦的高頻發生,提升了需求的剛性。因此,當出現一個新的解決方案時,客戶就有很強的動機去擁抱它。

 

這也是為什麼,前段時間口碑App線上點單免排隊的功能一經推出,便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。

(三)弱需求的解藥

當我們理清了需求的剛性來源,自然就能夠推理出弱需求的兩種生存之道。

1、提升需求強度

1)通過收窄用戶群,提升強度

有些創業者很貪心,為了觸達更廣泛的人群,讓更多的使用者使用自己的產品,它們不惜在產品初期就選擇開發多樣性的功能,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需求。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產品失焦,使用者逃離。當然,自從Eric Ries的那本《精益創業》風靡全世界後,各國創業者也都學到了基本的創業心法。如今敢這麼做產品的創業者已經很罕見了。

科學的創業講究單點突破,在產品初期,務必找到產品的細分使用者群,描繪細緻入微的用戶畫像,並為其開發最核心的功能,滿足其最核心的訴求。

以上,從面相更廣泛的人群,到只關注某一細分人群,就是收窄目標使用者群的過程。不難理解,當你面向一個非常細分和小眾的人群時,用戶的需求強度自然就被放大了。

比如,一款專門提供超市比價資訊的App,相比於把用戶群寬泛的定位在三四線城市的中年女性而言,定位在身居三四線城市,年齡區間在40-50歲,有智能手機,且家周邊有2家超市以上的女性這個細分人群,需求會更加明確、集中,強度也會更高。

三四線城市的中年女性群體,20個人裡可能只有1個人會下載你的App,剩下的19個人都是無效用戶;而在細分群體中,3個人當中可能就會有1個人喜歡你的產品。

這就是收窄用戶群的威力。

2)通過行銷,提升需求強度

當然,僅收窄用戶群還遠遠不夠,這只能證明我們當前確定的目標人群是有需求潛力的。接下來,我們還需要通過行銷的方法,觸達這部分人群,釋放他們的需求勢能。

行銷上的喚起動機的手法有很多。這裡簡單介紹常用的兩種。

1)、重現痛苦場景

重現痛苦場景,其目的是讓消費者意識到某件糟心的事情還在打攪著他的生活,並在生活裡高頻出現。而如果採取某種措施,就能有效避免類似的事情再發生。

比如,不讀書造成的知識匱乏的感覺,總是會出現在生活的種種場景裡。奧美的一則《我害怕閱讀的人》,極大喚起了人們對閱讀的渴望,增強了需求強度。

创业要找“刚需、痛点、高频”?原来我们竟被骗了这么多年!

2)、暢想美好圖景

和重現痛苦場景相反,所謂暢想圖景,簡單來講,是告訴消費者你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完美了,但是如果再使用我的產品,你的生活會更加美好。

比如,花點時間一直宣揚的每週一花的小幸福

 

(關於文案的更多寫作方向,在此不贅述)

2、提高頻次

1)提高資訊接觸的頻次

很多時候,一個原本屬於低頻消費產品,也會因為頻繁的廣告投放,進而產生需求剛性被提升的效果,從而喚醒消費者需求,達到改變消費決策的目的。

比如,瓜子二手車的廣告,已經遍佈電梯間、綜藝節目、戶外站牌、公車身、地鐵車廂等,可謂無處不在。傳播的本質是重複,經過如此頻繁且大量的曝光,一些需求強度本來很一般的使用者,也容易受資訊觸發次數的增多,使得需求剛性被逐漸的構建起來。最終轉化為瓜子的有效用戶。

 

ps:很多人不解大品牌打那麼多廣告有什麼用,除了飽和攻擊以搶佔市場先機、做提示性行銷之外,通過上面的分析,潛移默化地增強用戶需求剛性,喚醒需求,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)

2)提高產品使用(購買)的頻次

你可能會問了。提高產品使用的頻次,這不是顧客說了算嗎,我們作為商家怎麼能決定呢?

其實,我說出幾個品牌,你就會發現,他們都是刻意提高產品使用頻次,進而構建剛需的高手。比如小米愛空間、摩拜單車、花點時間。

北京地區以往的家庭裝修價格在1000~5000/平米,客戶最少也要15~20年的時間放一次血。而多數人只有買房之後才會集中地裝修一番,如果沒有意外(比如搬家)的話,對房子再進行整體的二次裝修設計,基本上不會發生。所以說家裝是一個非常低頻的行業,基本上看不到回頭客,最多只能看到轉介紹的客戶。

這樣一個行業,因為頻次的限制,使得需求的剛性非常有限,看似已經無法改變。

真的無法改變嗎?假如把裝修價格降到699/平米,工期縮減為21天,是不是過個三到五年就可以嘗試一次呢?答案是肯定的,小米的愛空間就在做這樣的事兒。

頻次提高,帶來需求剛性的提高,客戶的裝修需求自然就被構建出來了。這是在滿足市場既有的需求嗎?顯然不是,這是在努力構建一個弱需求。

可是3~5年裝修一次還是太低頻了,這個行業還能不能更高效一些呢?

還真可以。軟裝品牌住范兒就是最好的例子。他們把軟裝拆分出來,讓每平米的價格降到了幾十元,工期更是縮減為1~2天。這樣,連北漂上漂都可以把自己的出租屋好好捯飭一番了。

不斷提升頻次,家裝從一個N年才消費一次的弱需求,逐漸演化成為一種較為剛需的服務。

剛需無法被發現,只能被構建,再一次得到印證。

(請自行思考,摩拜單車、花點時間是如何通過提升頻次,來構建剛需的)

(四)總結

剛需、痛點、高頻的論調,僅僅是成功產品的事後總結歸納,而不是產品之所以會成功的原因。

如果堅信剛需市場才值得創業的固有觀念,那麼中國市場恐怕早就沒有任何機會了。但這與現實顯然是不相符的。

我們不得不承認,豐饒的中國經濟下,剛需早已蕩然無存。創業市場中,弱需求才是主流,因此,思考如何發現剛需,遠不如思考如何將弱需求構建成剛需來的現實。

本文,我們就如何構建剛需給出了方法論,需求剛性由需求的強度和頻次來決定。那麼,構建一個具有較高剛性的需求,一般就可從強度和頻次兩個路徑入手:

1、提升需求強度

收窄用戶群,聚焦需求;再通過行銷觸達目標人群,釋放需求勢能。

2、提升需求頻次

提升資訊接觸頻次、提升消費(或使用)頻次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