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必須去思考,到底想成為消費者的“省”,還是消費者的“花”?
“Marketing”譯為“行銷”是一個失誤,目前學界已經在思考重新翻譯“Marketing”一詞。
這兩個消費放在一起,不禁讓我思考,其實品牌也需要回歸根本去思考:什麼是品牌?品牌對企業的價值是什麼?為什麼企業需要打造品牌?企業又該怎麼打造品牌?做品牌到底是做什麼?等這些根本性問題。
01品牌vs白牌:為什麼企業需要品牌?
最近這幾年,隨著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強盛,僅退款、9塊9包郵等重塑了人們的消費觀念,“消費降級”頻頻成為網友和媒體熱議話題。熱衷購買白牌的消費者的確變多了,“大牌平替”成為大家購物的一大選擇,“不是大牌買不起,而是xx更有性價比”成了消費者掛在嘴邊的口頭禪,甚至在不少人眼中買品牌貨=交智商稅。
在這一背景下,企業到底還需不需要做品牌,引發了熱烈討論和爭議。對企業來說,花了大價錢做品牌,消費者還不認那的確沒有意義。
咱們回到消費觀念上來分析,其實今天消費者非常重要的購物觀念叫做“該省省該花花”。
消費者傾向買白牌,其實是為了將自己有限的預算集中花在自己喜歡的品牌上。雖然消費力下降,消費信心不足,但是另一方面愛馬仕、始祖鳥等品牌依然十分火爆,小米SU7在24小時內大定量88898輛,珀萊雅連續四年漲幅超過30%……
消費降級和消費升級其實是在同時發生,真正的變化是消費者正在走向成熟,更加理性和審慎地看待品牌。
這兩年小紅書有一個很火的詞叫做“毫不費力穿搭”,比方說穿十幾塊錢的平價T恤,搭配上萬塊的大溪地珍珠,這就是毫不費力穿搭。再如消費者完全可以用上千塊的護膚品,但是只買十幾塊錢的眉筆。
對企業來說,你必須去思考,到底想成為消費者“省”的部分,還是成為消費者的“花”?
隨著消費觀走向成熟,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的確不再需要靠品牌來標榜、彰顯身份,只為一個品牌名稱就多掏錢。但是品牌作為基本的消費保障,有些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。
簡言之,對消費者來說,品牌的價值有三個“減”:降低決策成本、降低信任成本、降低風險成本。
這就像是在抖音等平臺上,一個品被白牌或初創企業給打爆了,產品價值和市場被驗證,那麼就會有大品牌下場收割,推出同樣的產品,但用強大的品牌力碾壓白牌,把這個市場一鍋端走。
而品牌之所以有這個能力,就在於它在消費者心目中,有較強的公信力,是品質的保障;消費者無須再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搜尋和對比不同品牌產品,只需指名購買;而且買品牌貨沒有風險,產品品質和服務可預期,售後也通常有所保障。
這就是品牌的基本存在價值,在此基礎上才是品牌的形象價值,起到代表消費者形象個性、生活態度、身份地位的作用,從而降低消費者的社會形象風險。這是白牌無法比擬的優勢。
從這個意義上看,白牌其實是品牌的小白鼠,是給品牌方去試市場的。白牌把產品試出來了,規模做大了,大品牌就下場收割你。而大品牌之所以還沒有來收割你,那是因為你目前市場還太小了,它還看不上,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。
如果不能迅速提升品牌力,拉高品牌護城河,白牌面對品牌的圍剿可說是毫無還手之力。
另一方面,隨著短視頻平臺紅利逐步消失,企業購買流量的成本日漸上升,流量內卷帶來集體競價,各家的ROI越來越低。特別是對白牌來說,營收中一大部分都貢獻給了平臺買量,缺乏利潤空間。
因為演算法是由“平臺”制定的,所以企業永遠算不准人心,搶不到平臺流量,甚至不能保證自己發佈的視頻、發起的直播,都能推送到自己粉絲面前。流量成本永遠卡在行業的平均利潤空間上,企業雖然能持續做,但大部分利潤被拿走,白牌事實上成了平臺的肥料。
與白牌相比,這時就體現出了品牌價值的三個加:增加獲客效率、增加品牌溢價、增加用戶黏性。品牌方可以通過更高的獲客效率、更高的利潤空間、以及顧客終身價值的獲取來對抗流量成本的持續上升,從而保證自身相對於平臺的獨立性。
今年8月份,DT商業觀察統計了一個資料:抖音美妝白牌,平均只能活8個月。過去三年裡,美妝白牌在抖音電商野蠻生長,頻繁創造神話,但是在2021.7-2024.6這三年的抖音美妝月銷售額榜單中,曾經沖進榜單TOP20的24個白牌,能在榜單上維持的時間,平均是8個月,最短僅1個月,是名副其實的曇花一現 [1]。
所以說,白牌命運通常只有兩個:要麼被大品牌下場狙擊,要麼被打品團隊偷家。對打品團隊來說,他們就是一個品換一個品去做,是完全的遊擊思維。看到你的品有機會,就進來賺一波快錢,而白牌由於缺乏護城河,還難以防禦。
過去很多企業的增長主要來自于紅利,時代發展的紅利,人口增長的紅利,互聯網大發展的紅利。整個行業和大盤在漲,企業隨便做一做就能跟著水漲船高。
但是,現在很多行業已經不再增長,市場進入存量乃至縮量時代,且競爭越來越激烈,這個時候打造品牌就變得越發重要。只有真正強化品牌力,才能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,才能穿越週期,實現持續性增長。
02電商or種草:今天我們該怎麼打造品牌?
既然企業需要做品牌,那麼該怎麼做品牌,或者說做品牌到底是做什麼呢?要知道,市面上有著形形色色的品牌理論,給做品牌這件事提供了做符號、做定位、做形象、做場景、做IP、做故事等眾多答案。
這裡先說我的答案:品牌生命週期論。怎麼做品牌受品牌所處的生命週期決定,品牌建設應該分階段進行。
這主要是基於兩點原因:其一,一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,推動其增長的方式不同,對於品牌建設有著不同的目標和任務;而且企業能夠用於品牌建設的資源多寡也不同,這也影響品牌打造的方式方法。
其二,更重要的是品牌建設必須以消費者為準繩,研究消費者,理解消費者,根據消費者的心理認知階段來建設品牌。先讓消費者認識你,再讓消費者認知你,最後讓消費者認同你,消費者與品牌的連接有一個由淺到深的過程。
這就像業界經常爭論的符號和定位。符號重要嗎?重要。它是品牌的基本構成要素,但是一個品牌有了符號就萬事大吉,就能保證成功和增長嗎?就像耐克有了一個勾、麥當勞有了一個金黃色的“M”就不需要做別的了嗎?顯然不是。
定位也是一樣。縱觀那些國際知名的成熟大品牌,你會發現沒有一個強調自己的品類位置的,耐克不會說運動鞋領導品牌,可口可樂也不說銷量遙遙領先。強化定位只能鞏固自己現有的市場地位與份額,但無法激發用戶的新需求,從而帶來增量,也無法讓消費者愛上品牌。
當一個企業處在初創期,最大的品牌任務是構建品牌基本要素,要解決的核心指標只有一個:品牌顯著性。符號、定位解決的都是一個品牌基礎的辨識和認知問題,告訴消費者“我是誰”,幫助消費者記得住、想得起。
從初創期到成長期,這時候企業才真正開始了品牌化進程,也就是“Branding”。很多企業事實上也是這個階段產生了做品牌、找品牌代理公司的需求。
在這個階段,企業的增長方式變了。
在初創期,品牌增長通常由單一要素驅動,比如通過電商迅速起量,或通過種草起盤,或通過特定人群口碑破圈,這叫做自然增長。
而品牌要成長,就要實現規模增長,需要深挖品類份額,並擴大目標人群,也就是從吸引有強烈需求和痛點的天使顧客到吸引泛精准顧客轉變。
人群擴大以後,企業就會發現這些人對自身產品沒有剛需,屬於可買可不買那種,而且他們生活中有那麼多競品和替代品可選,為什麼要選你呢?並不是企業宣傳了產品功能就能打動他買,也不是企業的產品力好他就自然會買並複購,這群人就叫做泛精准顧客,企業的目標人群也變了。
這兩個變化,決定了企業的第一個品牌任務(成長期):解決規模化獲客和需求啟動問題。如何通過品牌傳播迅速擴大知名度,提高觸達顧客群的規模和效率,並且還要思考如何激發他們的興趣和需求。
其次,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,要想辦法搶奪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。這時還會有模仿者開始出現,行業新進入者增多,大品牌在感受到威脅以後可能會對你進行狙擊。
那麼品牌如何從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讓消費者對你產生購買偏好呢?品牌要解決認知突圍問題,強化品牌的差異化價值,贏得顧客信任,這是企業的第二個品牌任務。
帶著這兩個品牌任務,我們再來審視企業原本的做法,就會發現電商+種草為主的起盤打法這時候遇到了三個問題:
第一,獲客效率和規模不夠
品牌是效率最高的大眾認知手段,是企業撬動顧客認知的杠杆,品牌可以快速觸達顧客、傳播信息,只有打造品牌才能一下子讓千百萬人知道你,讓你的企業和產品被社會大眾所關注。
電商雖然能起量,但起不到品牌教育的作用,對品牌長期增長驅動力不足。而且電商轉化效率提升靠的是低價+流量,效果投入無法提升品牌價值、帶來長期品牌收益。畢竟,電商只是管道。
第二,無法實現品牌差異化
不同品牌在種草時,使用的往往是複製粘貼的爆款內容套路:萬能短視頻的7款類型、文案大神都在用的8種賣貨妙招、可以直接套用的9個文案句式、讓你馬上做好種草的10個神仙模版等。
大家使用一樣的內容套路,找一樣的網紅達人,一樣的關鍵字、一樣的鋪量……種草的同質化,帶來的只有內耗,只是運營精細化的比拼,卻無法塑造品牌差異化。
而且種草能啟動精眾轉化,但是在吸引更大規模人群上同樣存在用戶認知效率不足,無法快速提升品牌增長效能的問題。
第三,品牌信任不足
品牌最終要構建信任,而信任源于人心,它以產品力為基礎,但尤為重要的是品牌核心價值、價值觀、品牌理念的對外輸出與傳播,這也是品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,種草內容基礎上不涉及相關內容。而且從使用者回饋看,消費者對種草內容的信任不足,72.4%的消費者表示受過虛假種草的影響[2]。
前些年,高速成長的一眾新消費品牌如完美日記、花西子、鐘薛高等,成了行銷圈自媒體的最愛,被全網誇,其成功經驗和行銷方法論被反復拿出來拆解、讚美。
但近兩年,這些品牌又集體遇冷,如完美日記將大量行銷費用砸在直播帶貨、短視頻和種草上,四年巨虧58億,如花西子和鐘薛高的定價被廣泛質疑。於是這些品牌又被行銷自媒體全網批,就連過去的優點也都成了缺點。
其實行銷人不能牆頭草,不能自媒體化,完全跟著輿論走、迎合大眾心理,而沒有自己的專業判斷。這個專業判斷就是品牌生命週期論,品牌在成長階段如果品牌力跟不上,不提升品牌價值,不解決認知突圍和需求啟動的問題,只關注流量和轉化,那麼這個品牌肯定會遇到問題。
再如近年來大紅大紫的lululemon,其品牌文化和核心價值觀“熱汗生活方式哲學”,社交品牌打法(品牌大使和社區活動)也曾被廣泛稱讚和分析。但從2024年開始,lululemon為尋求增長開始加速佈局下沉市場,向三四線城市滲透並開設門店,圍獵“縣城貴婦”。
由此,lululemon開始將短視頻和種草平臺作為連接下沉市場消費者的關鍵,且開始行銷“好嫁風”,種草“拯救婚姻bra”,而這明顯與品牌文化和理念大相徑庭,不少忠實顧客表示很不適,有網友直言其“違背祖訓”。這就是為了短期效果,犧牲長期品牌價值的一例。
在成長期,企業必須重視品牌建設,這是奠定企業品牌長久生命力和生意可持續的基礎。為此,企業需要改變觀念,一改初創期只重視流量和轉化的做法,圍繞啟動需求和認知突圍的品牌任務,提升品牌覆蓋、輻射人群的規模和效率,建立更大規模人群對品牌的興趣、需求、認知、好感、偏好、信任等等。然後,企業再基於這些品牌任務去選擇相應的品牌工具和傳播推廣資源。
隨著品牌進一步發展,進入到成熟期,這時品牌任務和打法又有一定改變。
成熟期品牌對增長的需求不僅是規模,還有持續性和高利潤,這時品牌需要的是結構化增長,包括數智化增長、社會化增長、多元化增長等等。
此時,品牌任務同樣有二:一是建立品牌文化,保持品牌與社會文化的關聯,從而保證品牌的活力與生命力,避免出現品牌老化、認知固化問題;二是建立品牌關係,強化品牌與顧客之間的連接,留存並啟動核心顧客。
2019年,愛迪達全球媒介總監西蒙·皮爾(Simon Peel)公開表示:阿迪過度投資了數字廣告和效果管道,進而犧牲了品牌建設。他還提供了精確的數位:阿迪77%的預算花在了效果,23%在品牌。由此,阿迪開始反思、調整,並重新回歸品牌敘事。
言猶在耳,耐克也犯了同樣的錯誤。
前不久,2024年10月14日,任職四年的耐克CEO約翰·多納霍(John Donahoe)卸任。在多納霍執掌耐克期間,耐克市值累計下滑約300億美元。2024年財年,耐克年營收514億美元,同比增長僅有1%。
多納霍犯下的錯誤,在媒體報導中主要被歸結于大力推進數位化轉型,採用DTC直營策略以跳過經銷商和零售商。從2020年開始,耐克以每年近10家零售商的速度終止相關合作,並與大型經銷商解約,由此耐克拱手將貨架讓給了競爭對手。
但實際上,推進DTC並不算錯,耐克真正的問題在於對品牌建設和產品創新的忽視。極度關注效率和成本指標的多納霍,在上任後大量裁員產品設計團隊和專業運動領域人才,導致過去幾年耐克都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產品、新技術。
更致命的是,耐克DTC的重心是自有網站和APP,為了給這些平臺引流,耐克將大量預算投入到了流量和效果廣告。
耐克前高級品牌總監Massimo Giunco在接受《廣告週刊》採訪時透露,在2022年耐克為實現數字銷售額占比達到50%的目標,多納霍批准削減當年的品牌行銷預算。當時,耐克在程式化廣告和績效行銷上的投入是品牌活動的兩倍甚至更多[3]。
從那以後,耐克就再也沒有做出過激動人心的品牌活動。當失去了品牌的魅力和與用戶的情感連接之後,衰落也就如期而至。
因此,在耐克工作了30餘年、退休前一直負責耐克消費者和市場部門的伊里亞德·希爾(Elliot Hitt)被返聘回來擔任CEO,這被視為耐克重回品牌思維的信號。
而在此之前,2024年7月巴黎奧運,耐克推出聲勢浩大的品牌戰役“勝者不是誰都能當”(Winning isn't for everyone)。
9月份,耐克又針對跑步推出全新Campaign“勝者愛找虐”,通過一系列跑步短片詮釋跑步的精神態度,激勵更多跑者。
耐克用“勝者”重申了自己的品牌精髓——競技精神,呼應了耐克(NIKE)一詞原本的含義——希臘神話中的勝利女神,重新找回品牌初心,帶著好勝心向前。耐克這兩輪傳播背後是有長期原因和戰略轉向的。
2024年8月份,麥當勞中國CGO何亞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:極致ROI的盡頭是白牌。如果品牌只計算冰冷的商業數字,而忽略掉了品牌的價值和價值觀輸出,那麼品牌很容易迷失,即使對於耐克這樣的品牌也不例外。
我們再來看看美林。作為強生旗下專注兒童退燒23年的兒童用藥品牌,美林的市場目標非常清晰,那就是針對新手爸媽人群,深入他們面對孩子發燒時的護理痛點場景,建立品牌溝通。
但是要建立溝通,美林面臨著兩大挑戰:一是萬物互聯時代,新手爸媽的觸媒習慣變了,美林需要探索新一代父母喜愛的媒介與場景;二是在溝通內容上,醫藥類傳播本就有嚴格限制,且傳播內容大多缺乏溫度。
美林的思考是,新手爸媽們在面對孩子發燒時內心總是非常無助和焦慮的,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可信賴的兒童退燒藥品,還有專業的兒童護理知識,對孩子的全程細心呵護。
因此,美林選擇了與小愛音箱進行合作。因為小愛音箱是一個看得見的智慧家居入口,而且小愛背後的小米智能生態,是滲透新生代家庭的絕佳載體。
美林聯手小米AI,打造了一款兒童發熱智能助理——美林媽媽AI助手,聯動秒秒測智慧體溫計,及時監測、播報寶寶體溫,同時在爸媽上班以後,可以遠端提醒寶寶發熱並提醒用藥,緩解爸媽焦慮,為使用者帶來更有溫度的品牌體驗。
同時,美林還借助小愛同學覆蓋天氣、兒童、閒聊三大高流量場景,給新手媽媽們提供更專業的“育兒經”,成為爸媽們的小錦囊和兒童健康守護者。
美林的做法,深入用戶家庭與兒童發燒這一精准場景,既提供了專業支援,助力新手爸媽從容應對寶寶發燒,強化品牌作為專研兒童經典退熱劑的認知,同時覆蓋了更多新家庭用戶,拉近了與寶爸寶媽們的心理距離。這就是一個成熟品牌要做的事,輸出品牌理念和文化,與用戶建立連接。
不同品牌發展階段不同,品牌任務也不同,重心也要有所側重。品牌建設沒有所謂的固定公式,沒有唯一答案。企業在品牌行銷中不要盲從主流,而是要匹配品牌的生命週期,從自己的目標使用者與使用場景出發,從自身的業務需求出發,制定科學的品牌策略。
03品牌and效果:做品牌真的沒有效果嗎?
業界經常講一個詞,叫做“品效合一”,甚至還有“品效銷”等概念。當我們在使用這些詞彙時,一定要注意它背後的隱藏邏輯——那就是品牌和效果是截然分開的,這樣的詞彙其實是在暗示、誤導我們——做品牌沒有效果。語言總是以隱秘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考。
但是做品牌真的不能帶來直接的銷售效果嗎?
顯然不是,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企業每年投入大量預算做品牌了。但是,過去在傳統年代,消費者看廣告跟買東西兩件事是截然分開的。消費者這個周在電視上看到某品牌的廣告,記住了品牌,下個周去逛超市想起來,於是進行了購買。
這就是品牌廣告起效果的方式,所以說品牌效果存在兩個問題:一是存在滯後性,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,但其效果可持續,品牌是長期主義。二是隱性,品牌有效果,但這個效果難以測量,不像效果廣告全程可追蹤可監測。
因此,很多企業的CMO、品牌操盤手,跟老闆說不要做品牌,做品牌沒有效果。實際是因為他只為自己當下的業績、可以看見的業績負責,不為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負責。
很多人在職場為個人前途和發展計,做事思維的確是這樣:不能馬上起效果的事不做,效果不能被老闆看見的事不做。
做品牌肯定有效果,但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做品牌、做品牌廣告的效果更好地發揮出來,而不是否認它的效果。這才是一個真問題。今天媒體環境和消費者行為已經發生巨變,但是很多品牌方還在沿用二三十年前的邏輯和套路在做品牌,在看待品牌廣告,那麼品牌建設的確沒效果。
傳統硬廣的核心邏輯是記憶,讓消費者記住品牌,從而去線下超市、門店購物時能想起品牌。所以過去品牌廣告的主形式如15秒TVC、系列平面稿,都是以一個鮮明具象的LOGO符號,以一句好讀好記、琅琅上口的廣告語為中心。符號+口號是記憶的抓手和載體。
二十多年前,一條央視廣告的確能做到這一點,很快讓全國十幾億人知道你、記住你,所以那一時期誕生了很多經典的廣告語,成為社會流行金句。
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在今天越來越難。
首先,主流強勢媒體在減少,梯媒依然是分眾、小眾,目前中國寫字樓人口僅有7000萬,寫字樓空置率超過30%。而且梯媒在4億城市人口以外,也難以觸達到剩下的10億人。
其次,媒體環境的噪音增強。消費者接受媒體資訊的環境越來越複雜,而且消費者也越來越也沒有耐心看廣告。在手機上,你的廣告還沒播放兩秒消費者就劃走了;在電梯裡,消費者可能全程都在低頭看手機。
為此很多品牌想到的招,是投放低俗惡俗的洗腦廣告,並通過大量重複投放強行讓消費者記住,全然不顧消費者對此的反感和厭倦。就像我家樓下電梯間的平面海報和電視屏,每年都能大量這樣的廣告,試圖對我進行重複洗腦。
但問題是,消費者雖然記住了你,但他並不認同你,甚至對你感到厭煩,這並不能帶來購買;而且這種做法對於提升品牌價值和形象是於事無補的。就連記住這件事本身,大家要知道今天是一個資訊大爆炸的年代,再大的社會熱點,消費者對它的關注度可能也只有兩三天。因此,像當年投央視投報紙一樣投放梯媒,這就有很大問題。
在當今時代,品牌廣告要發揮效果的關鍵首先是找到更加優質的媒體,消費者身邊那麼多“屏”,手機屏,線下屏,家庭屏,到底哪塊屏能迅速讓大量消費者認識你?哪塊屏傳遞資訊更高效更不被干擾?
在效率精准和覆蓋效果上,一個值得考慮的資源比如家庭屏,90%中國家庭正在看智慧電視,覆蓋人口超過10億;大屏獨佔40%的長視頻使用者,擁有多元消費群體;而且家庭環境更單純不嘈雜,有助於傳播品牌資訊。
在品牌傳播中,我認為還有兩個考量可以提升效果。一是我們要讓消費者置身于品牌所營造的場景氛圍之中,並借助社會共識、社交關係去推動消費者認知品牌並完成購買。
比如我們來看王老吉。
每年春節期間,王老吉都會著重傳播其品牌核心的“吉文化”,那麼如何借助新春氛圍讓“吉文化”感染並影響更多消費者呢?
全家歡聚一起看電視,這是春節期間消費者生活中的最典型場景,也是最具情緒價值的場景。王老吉抓住這一場景,在小米電視上打造了一系列傳播舉措,成就了新春行銷的絕佳突圍陣地。
具體來說,包括孩童拜年的創意開機畫面,首屏C位元的焦點輪播,以及從冬至、元旦、臘八、小年、除夕到春節等每一個新春熱點的持續高效曝光。
除此之外,王老吉還聚焦了兩個更細分的核心場景,一是聚合各大衛視跨年晚會,綁定年輕人跨年歡聚場景。二是定制兒童劇場,覆蓋全家老少,主打新春假期親子陪伴時光。在場景中,王老吉的年貨福利、跨年福利自然融入,借助場景氛圍自然完成了品牌認知和下單購買。
今天的消費者已經免疫了企業的資訊灌輸,反復向消費者洗腦自家產品多麼多麼好沒有用處,因此,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借助消費者生活場景,將品牌資訊轉變成消費者感興趣、可感知的體驗,將產品融入消費者想要的知識和服務之中,用消費者愛看的內容去包裹品牌資訊,從而贏得更好的效果。
資料顯示,天氣越熱,六神產品的廣告效果越好。於是,六神攜手小米商業行銷,錨定溫度這一關鍵關量打造了全場景智慧天氣行銷。
當溫度達到30度時,系統會以小米手機天氣APP為資料接收埠,聯動小米生態內各原生APP投放相應廣告,在目標使用者7×24小時的全天候、碎片化場景中,打造貼心陪伴與驚喜體驗,然後再輔以小米OTT端大屏的沉浸式清涼視覺體驗。
不僅實現了用戶對品牌的深度認知,而且情緒價值拉滿,有效傳遞了品牌理念和態度,這不比洗腦用戶“買六神買六神”更好嗎?
再如嘉實多磁護。作為一個產品相對小眾、冷門的品牌,過去很難做品牌傳播,傳播內容也很難被使用者認知和記憶。為此,嘉實多磁護的做法,就是聯合小米生態一起開創全新的AI智慧行銷,通過AI技術打通智慧生態,將品牌滲透到用戶各類生活場景中去。
比如在早安場景中,特別是陰雨天,嘉實多磁護為消費者提供天氣更新和行車提醒,守護陰雨天出行;
在出行場景中,嘉實多磁護借助小米生態提供城市限行智慧提醒、養護類AI內容定制,守護城市用車便捷體驗;
在行車場景中,與小米手環聯合定制,時刻監測車主健康指數,守護車主駕駛安全。
最後在歸家場景中,嘉實多磁護又借助小米OTT的大屏沉浸視效,強化“未啟動 先保護 時刻保護”的品牌理念。
將品牌融入一眾生活場景,在場景中讓用戶感受“時刻守護”的品牌體驗,並給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和資訊,品牌在此過程中也就愈發深入人心。
今天,消費者生活方式和觀念變了,媒體環境和消費環境也變了,品牌的具體做法也要跟著改變。而不變的,是品牌對於人心的恒久價值。品牌方需要精研消費者,基於用戶心理階段和品牌生命週期去深入理解品牌本質,匹配相應的品牌目標與任務,然後才能做出行之有效的品牌經營方法。
前不久,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,低價內卷對中國品牌,對中國的產業是一種巨大傷害。中國是生產大國、消費大國,要實現高品質發展,一定要做好品牌建設,走品牌強國路線,白牌不是出路,一味卷低價不是出路,品牌才來未來持續性增長的關鍵答案。
留言列表